0%

第六章:校正

主要介绍单位负反馈系统的串联校正方法:超前校正、滞后校正、超前-滞后校正。不涉及反馈校正。

提纲挈领

  • 系统性能的三个主要方面:
    • 稳定性(裕量)
    • 快速性(时间常数+阻尼系数、剪切频率)
    • 准确性(静差、各个误差系数)
  • 给定系统的性能达不到要求,就需要加入人为设计的控制器环节改善系统性能(校正)。
    • 串联校正:控制器加在前向通道上。
    • 反馈校正:控制器加在反馈通路上(无通用设计方法)。
  • 各个性能指标之间存在冲突。
  • 分析方法选择:根轨迹/频率响应
    • 当给出阻尼系数、时间常数、误差系数要求时使用根轨迹。可以用阻尼系数和时间常数得到闭环系统的目标极点。
    • 当给出裕度、剪切频率、误差系数要求时使用频率响应

超前校正

(以下图源均为课程PPT)

目的:改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

根轨迹法

Gc(s)=Kcs+1αTs+1T=Kcszcspc,pc/zc=α>1G_c(s)=K_c\frac{s+\frac{1}{\alpha T}}{s+\frac{1}{T}}=K_c\frac{s-z_c}{s-p_c},p_c/z_c=\alpha>1

image-20221022100933802

根轨迹如上图所示,则超前环节提供的幅角增量为θ1θ2>0\theta_1-\theta_2>0,因此使得系统相角增大,整体超前,根轨迹左移。

设计步骤

以下的“设计步骤”都是针对考试的最简方法,实际设计未必这么干。

  1. 用控制器的零点消去对象装置最靠近原点的极点(原点除外)。
  2. 确定目标极点位置,根据闭环特征方程解出极点和根轨迹增益

(这种方法没法直接控制静差。如果不达标就再加一个滞后环节。如果误差系数已经定死了且不能再加滞后,则1.中不能自己选零点,而需要根据误差系数、闭环特征方程(幅值条件、相角条件)三个方程解三个未知数)。

注意:对于二阶系统,极点的位置可以通过根轨迹的对称性直接得到,这样上面只用算根轨迹增益,更简单。

频率响应法

  • 频率响应形式:Gc(s)=Kc1+αTs1+Ts,α>1G_c(s)=K_c\frac{1+\alpha Ts}{1+Ts},\alpha > 1

  • Bode图(下图以Kc=1/αK_c=1/\alpha为例):

image-20221022101208212

可见其为HPF。易证最大超前角取在两个转折频率的几何平均处(ωm=1αT\omega_m = \frac{1}{\sqrt{\alpha}T}

  • Nyquist图(下图以Kc=1/αK_c=1/\alpha为例):
image-20221022193405357

由几何法易得最大超前角ϕm\phi_m公式

α=1+sinϕm1sinϕm,ϕm=arcsinα1α+1\alpha = \frac{1+\sin\phi_m}{1-\sin\phi_m},\phi_m=\arcsin\frac{\alpha - 1}{\alpha + 1}

特别地,当α=10\alpha=10时,ϕm55°\phi_m\approx 55°。因此如果合适,直接把最大超前角选成55°较为方便。

设计步骤(出题概率低)

  1. 根据误差系数确定增益
  2. 假设没有具体给定目标剪切频率,则选择一个离下线不远的频率为目标剪切频率;
  3. 计算目标剪切频率处需要多少超前角才能达到相角裕度的要求,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5~12°得到最大超前角
  4. 最大超前角公式得到α\alpha
  5. 最大超前角落在目标剪切频率上,即1/αT=ωc1/\sqrt{\alpha}T=\omega_c

注意:这种方法最终的剪切频率一般地都不是目标剪切频率

如果有具体的剪切频率值的要求,则只能放弃约束5.,即先用1~4算出α,Kc\alpha,K_c,再用幅值条件得到TT。此时剪切频率未必是提供最大超前角的位置,因此裕量够不够就必须小心检验。

滞后校正

目的:改善静差

其滞后角对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有负面影响,因此要尽可能将相角下降的部分放到低频。滞后校正通常不太用最小相角和β\beta的关系式,而是直接用低频的情况确定参数。

根轨迹法

Gc(s)=Kcs+1Ts+1βT=Kcszcspc,zc/pc=β>1G_c(s)=K_c\frac{s+\frac{1}{T}}{s+\frac{1}{\beta T}}=K_c\frac{s-z_c}{s-p_c},z_c/p_c=\beta>1

Kc1K_c\approx 1

image-20221022220548115

如图所示,滞后校正引入了滞后角,根轨迹右移。

关于系数KcK_c的说明

滞后校正需要在不改变中高频特性的前提下调整静差,这就要求其零点和极点应该相互靠近,从而基本不改变原来的根轨迹(即pczcp_c\approx z_c)。记原开环传递函数为G0G_0,则在原来的根轨迹上一点sds_dG0=1|G_0|=1。因此

G0Kcsdzcsdpc1Kc1|G_0K_c\frac{s_d-z_c}{s_d-p_c}|\approx 1\cdot K_c\cdot 1

如果要求sds_d也在加入滞后环节的系统根轨迹上,则上式等于1,于是有Kc1K_c\approx 1(考试时直接取1即可,不用进一步精确计算)。

当然,调整静差靠的是zc/pc=βz_c/p_c=\beta,两点又近比值又不为1,于是只能两个点都很靠近原点

设计步骤

  1. 极点指定一个较小的值(如-0.001)
  2. 计算原误差系数,根据目标误差系数求出零点

频率响应法

  • 频率响应形式:Gc(s)=Kc1+Ts1+βTs,β>1G_c(s)=K_c\frac{1+Ts}{1+\beta Ts},\beta > 1

  • Bode图(下图以Kc=1K_c=1为例)

image-20221022233102580
  • Nyquist图(下图以Kc=1K_c=1为例)(对滞后校正而言并不重要)
image-20221022233406807

设计步骤

  1. 总是令Kc=1K_c=1。(考虑的角度不同,因此略有差别)
  2. 先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剪切频率 ωc\omega_c,这个剪切频率能提供的角度为相角裕量加12°左右。(列arctan\arctan方程解)
  3. 根据目标剪切频率确定β\beta
  4. 让滞后的转折频率靠左,远离目标剪切频率。即令1/T=(15110)ωc1/T =(\frac{1}{5}\sim \frac{1}{10})\omega_c即可。

超前-滞后校正

警告:考试时不要用书上的方法,不要限制α=β\alpha = \beta

提示:考试时总是可以先按照超前-滞后装置设计,若超前环节设置完就满足要求就略去后面的滞后环节。

基于根轨迹设计

先对原系统超前校正,再对超前校正后的系统滞后校正。方法和单独设计完全一样。

基于频率响应法设计(出题概率低)

  • 先超前再滞后(建议)。做法和前面一样。只是做超前时可以考虑能不能极零点对消一下,再由滞后擦屁股。

  • 先滞后再超前。仅当剪切频率已经以固定值给定时可以使用

    • β\beta选个比较大的(如10),1/T1/T选择ωc/10\omega_c/10,滞后完事。
    • 根据超前角定α\alpha,再根据剪切频率处幅值为1定超前的TT。(注意一定会把剪切频率放在超前环节的线性上升段,因此此时超前的折线近似为αTωc\alpha T \omega_c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